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8998
精华: 0
发帖: 2895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198489 RMB
贡献值: 285 点
注册时间: 2019-10-02
最后登录: 2025-04-16
0楼  发表于: 17小时前

“订婚强奸案”二审来临,背后真相引发热议!

“订婚强奸案”二审来临,背后真相引发热议!
4月12日,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男方母亲郑女士透露,该案刑事与民事二审将于4月16日公开宣判。4月2日,被告人席某某母亲郑女士前往大同市人民检察院提交控诉材料,请求追责12名办案人员玩忽职守罪。
人们都在期待一个公正的判决。这起案件从发生到如今二审宣判临近,一直备受社会关注,而其最终宣判结果对社会的影响,无疑是极其巨大的。
这起订婚强奸案的案情并不简单。男方席某某和女方吴某某通过婚介服务机构相识,2023年5月1日相亲成功并举行订婚宴,男方当天给女方一半彩礼10万元和一枚7.2克金戒指。然而,订婚合同签订第二天,男方在婚房想与女方发生关系,双方起了争执,女方报警称被男方强奸。半年后,男方一审因强奸罪获刑3年,目前已被羁押690天。
这起案件看似是一桩私德纠纷,实则折射出司法判决对社会共识的深远影响,甚至可能动摇婚姻伦理的根基。



一、法律事实与社会认知的割裂
从法律程序看,此案存在诸多疑点。根据法医鉴定,女方吴某某的阴道分泌物及内裤均未检出精斑,处女膜完整且无新鲜破口。男方席某某坚称双方自愿发生亲密接触,争执源于事后女方要求“房本加名”未果。而女方则指控男方“霸王硬上弓”,并在冲突中造成其手腕淤青。矛盾的核心在于:双方是否存在暴力胁迫?性行为是否违背女方意志?
司法实践中,强奸罪的认定往往依赖直接证据,但此案缺乏物证支持。医学报告未能证明性行为实际发生,而所谓“暴力控制”仅导致女方手腕淤青,难以与强奸罪的暴力程度直接关联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女方在案发后迅速通过婚介机构另寻对象,其行为逻辑与“受害者”的常规反应存在明显偏差。
二、司法判决的示范效应
案件争议的焦点早已超越法律事实本身,而是直指社会共识的解构风险。
中国传统婚姻关系建立在“契约精神”与“道德默契”之上:男方支付彩礼、女方同意订婚,被视为双方对婚姻承诺的确认。
然而,若司法判决默认“收受彩礼不等于同意性行为”,甚至将婚内亲密接触轻易定性为“强奸”,则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彭宇案的前车之鉴值得警醒。2006年南京彭宇扶老人反被讹诈,司法判决因倾向“弱者保护”而忽视证据逻辑,直接导致“不敢扶老人”的社会风气蔓延。
同理,若此案判决过度依赖女方单方指控,可能释放危险信号:个体可通过破坏共识谋取私利,而司法系统将成为工具。
例如,女方在订婚后反悔,既可通过刑事指控摆脱婚约,又可保留已收彩礼(本案中女方未退还10万元彩礼);男方则可能因“亲密接触”面临刑事风险。
这种博弈一旦被效仿,婚姻关系将从“信任契约”沦为“法律雷区”。



三、社会共识崩塌的恶性循环
此案更深层的危机在于,司法判决若无法平衡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,将加速社会共识的瓦解。
近年来,“小慧君诬告案”“朱军性骚扰案”等事件已暴露出诬告滥诉的破坏力:真正的受害者发声时,公众不再轻易相信,反而以“狼来了”的心态冷嘲热讽。司法系统若不能严格审查证据、坚守无罪推定原则,最终损害的将是所有弱势群体的权益。
具体到婚姻领域,传统共识的崩塌可能引发“恐婚潮”。父母催婚的基础是对婚姻稳定性的信任,而此案中男女双方从订婚到反目仅隔一日,司法判决又未能清晰界定行为边界,必然加剧公众对婚姻风险的焦虑。
当婚姻被视为“法律陷阱”而非“人生归宿”,社会生育率、家庭稳定性等宏观问题将雪上加霜。
四、重建共识而非迎合叙事
司法判决的社会功能不仅是惩恶扬善,更是通过个案确立行为规范。
此案二审宣判必须回答两个关键问题:

一是证据链是否足以支撑强奸罪成立?
二是判决结果是否有助于修复社会信任?
从现有证据看,缺乏生物学证据、暴力痕迹轻微、女方事后行为矛盾,均指向“疑罪从无”的司法原则。
若强行定罪,可能开创危险先例:亲密关系中的纠纷可通过刑事指控解决,法律沦为情感博弈的武器。
反之,若判决尊重证据规则,则能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,私利不能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,共识的维护需要各方恪守底线。



最后
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的终审判决,不仅关乎一名年轻人的命运,更关乎司法系统能否承担起守护社会共识的责任。
当法律被私利绑架、共识被轻易解构时,每个人都将成为受害者。
司法判决必须超越个案情绪,以严谨的证据审查、清晰的逻辑推理,为社会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唯有如此,婚姻才能回归信任,道德才能免于溃败,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才不至于沦为一场幻梦。“订婚强奸案”将二审宣判,对社会的影响极大